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过去,那些烽火中以笔为刃、为民族呐喊的身影,始终留在人们记忆里。漫画家廖冰兄就是其中一位。此前,《秋光》记者采访了廖冰兄女儿廖陵儿,循着她的讲述,我们得以重新走近这位用漫画投身救国、一辈子心怀赤诚的艺术家。
1915年10月21日,廖冰兄(原名廖东生)生于广州小北贫民区,4岁丧父,母亲改嫁,与外婆、妹妹相依为命,童年一度蜷缩在关帝庙香案下,靠供品果腹。“我一生下来就面临两大危机:饥饿与亡国。为了不饿死,为了不做亡国奴,把心中的悲愤画出来。”
1932年,17岁的廖冰兄以漫画为武器,第一次在《市民日报》发表了《狼子野心图》,画中,日寇化作龇牙的豺狼,正撕扯着中国地图,墨色浓得像化不开的悲愤。笔名“廖冰兄”背后,不仅是对妹妹廖冰的守护,更欲意做千万同胞的“兄长”。
1937年抗战爆发,廖冰兄辞去香港杂志社的高薪工作,辗转回到内地。1938年2月,广州长堤办起“抗战连环漫画展”,他的百幅作品铺满展厅。夏衍携《救亡日报》团队亲临,盛赞其作“深入浅出,直击人心”。不久后,他前往武汉加入叶浅予的“救亡漫画宣传队”。
皖南江上,《抗战必胜连环图》成了流动的课堂,每到一处,他们便上岸搭台展出。廖冰兄解说着布画,乡民们看得仔细,有人攥着拳头跟着念,有人偷偷抹泪。这种“教科书漫画”开创了大众化宣传的先河,连周恩来都赞叹,漫画比子弹更穿透人心。
抗战胜利后,他将笔锋转向社会病灶,《猫国春秋》系列在重庆展出时,年轻人为了看展览,背着铺盖就大半夜便赶来排队。他被誉为“一代鬼才”,却也被迫避居香港,在《华侨晚报》连载《阿庚传》,把对社会丑态的批评藏在市井故事里。
1949年10月,广州爱群大厦外,他与张光宇、关山月等30位画家熬了大半个月绘制的30米高毛泽东巨像,迎着朝阳升起,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他仍笔耕不辍,哪怕到了晚年仍是不断捐画、捐钱,拿出毕生积蓄50万元设立了“廖冰兄人文专项基金”,专门支持少儿美术教育和社会公益。
今年4月20日,20卷《廖冰兄全集》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正式发布。廖陵儿说,这部耗时13年编纂的作品,收录了11000多幅漫画、1000余篇文献,其中八成以上作品为首次结集出版。
在廖冰兄91年的人生里,近80年与画笔相伴,是20世纪中国的见证者。广州大学周鲒教授说得恳切:“他并不以艺术家自居。他更看重的,是作品能不能为社会发声,特别是为普通人发声。他的创作不仅可以写入漫画史,更可以载入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他是20世纪我国最重要的漫画家之一,我们不能忘记他。”
来源|《秋光》杂志
文字|张婧婧
责编|甄晓岚
校对|檬方
审核|刘力
配资实力股票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