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文渊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亦称"农乐")是朝鲜族传统农耕文化的活态遗存,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历史可追溯至原始农耕祭祀活动,随着朝鲜族迁入中国东北(19世纪中叶后)逐渐本土化,成为融合歌舞、器乐、杂技的综合性民俗艺术。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源于古代祭天仪式,祈求丰收、驱邪纳吉,表演常以"竖立农旗"开场,象征天地相通。其表演形式有象帽舞:最具特色,舞者头戴缀有长飘带的"象帽",通过头部摆动使飘带旋转,最高可达30米;集体群舞:演员持手鼓、长鼓、唢呐等乐器,边奏边舞,形成螺旋式队形变换。更为精彩的是杂技元素:穿插叠罗汉、翻筋斗等高难度动作人观众喝彩不止。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音乐特色:以"十二拍"为基本节奏,由唢呐、锣、长鼓等乐器演奏,曲调欢快热烈。其文化价值体现了朝鲜族"天人合一"的农耕信仰,其流动性表演形式打破了舞台界限,强化了社区凝聚力。当代通过进校园、旅游展演等方式活态传承,成为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符号。
撰稿 熊文渊
发布于:湖南省配资实力股票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