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收藏着一条粗布绑腿,它的主人是新四军第6师16旅政委廖海涛。
1941年11月,廖海涛和旅长罗忠毅在塘马战斗中,面对日军的包围,为了掩护党政军机关突围,他们死守阵地,战斗至最后一刻,直至壮烈牺牲。他们深刻诠释了“把生的希望留给同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献身精神。
廖海涛生前使用过的这条绑腿,全长352厘米,宽8厘米,为国家一级文物。
廖海涛用过的绑腿
如今,这条绑腿卷起后,装在小盒里得以妥善保存。透过展柜,人们依然能看到绑腿上的斑斑血迹。它是英烈征战沙场的见证,是烽火岁月的荣誉勋章。
唱山歌鼓励群众坚持斗争
廖海涛,1909年出生于福建上杭县溪口乡大岭下村。11岁时,父亲病故,家境日益困难,后因家庭实在难以维持,中学没毕业便辍学回家种田。后经人介绍到溪口乡石铭小学当了一名教师,正是在这所学校里,他认识了时任中共上杭县委宣传部长兼东二区区委书记的罗寿春。
展开剩余83%1928年3月,罗寿春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9年5月,在红四军第二次入闽的革命热潮下,廖海涛领导了大岭下农民暴动,并当选为东二区第九乡革命委员会主任。10月,他当选为该乡苏维埃政府主席。1933年9月担任代英县(以纪念恽代英烈士而命名,辖上杭东部地区)县委副书记,不久后代英县独立营成立,廖海涛兼任营长。
廖海涛
廖海涛天生有一副好歌喉,到各家各户进行扩大红军的宣传工作时,他常常以唱山歌的形式宣传红军的主张,介绍当红军的重要意义,得到了众多百姓的积极响应。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闽西中央苏区的党政军领导人和红军游击队被迫上山坚持斗争。廖海涛把部队分成三人或五人小组,深入到群众中去鼓励大家不要怕挫折。在他们的鼓励下,群众又燃起了斗志,还成立了许多红色基点村。
1935年4月,陈潭秋以中央分局代表的名义,在永定西溪乡赤寨村主持召开了闽西南党政军领导干部联席会议(即赤寨会议)。会上成立了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曾担任过福建省苏维埃主席的张鼎丞为主席,谭震林为军事部长,廖海涛等为委员。会议还确定了闽西南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的新方针新任务,即“开展广泛的、灵活的、群众性的、胜利的游击战争”的基本方针。由此开始,闽西南地区作为一块独立的游击区全面展开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廖海涛率领游击队采取避实就虚、避强击弱的战术与敌周旋。敌人视廖海涛为眼中钉、肉中刺,却始终没能抓到他,于是就对他的家乡大岭下村实施了报复。1935年5月,敌人在深山中抓到了廖海涛的老母亲江细妹、妻子张菊秀和不满周岁的儿子廖顺文以及两位游击队战士。
廖海涛的家人同样刚强不屈。敌人没能从她们口中得到半点消息,就向游击队写了一封劝降信,要廖海涛投降,并威胁说:“如不投降,就满门抄斩!”
廖海涛答复:“只有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员,没有屈膝投降的布尔什维克!”敌人恼羞成怒,就对他的家人下了毒手,将其年迈的老母枪杀,将他不满周岁的儿子扔入江中,又将他的妻子卖到外地,最终她也死于异乡。
廖海涛强忍失去至亲的悲痛,继续坚持革命游击斗争。敌人为了缉拿廖海涛,重金悬赏,号称抓到活的,赏金大洋千余,死的也给五百。1936年8月13日,国民党第三师还包围了大岭下村和莲塘村,对无辜的群众进行了血腥屠杀,制造了惨绝人寰的“莲塘惨案”。
敌人的高压政策并没有吓倒群众,反而使得老百姓与红军游击队的联系更加密切,百姓想方设法为游击队战士们送粮送药送盐。在如此困难的处境中,廖海涛始终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经常通过讲故事、唱山歌来鼓励大家坚持斗争。比如在闽西的红军游击队与长征中的党中央和红军主力失去联系,部分同志感到绝望和孤独时,他曾经唱过这样的山歌:“同志哥哥想一想,哪有娘亲忘儿郎,红军长征心不离,朱毛会把我们想。红旗飘飘千万里,南北革命在一起,有朝一日重相聚,共庆革命大胜利……”
茅山烽火震南京
国共合作之后,1938年,闽西、闽南、汀瑞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廖海涛被任命为二支队四团政治部主任,于3月间随部队开赴皖南。7月,二支队在张鼎丞的带领下挺进到日军占领的苏南敌后,与陈毅率领的一支队会合,共同建立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这块根据地北靠沪宁线,东邻大运河,西北更是逼近南京,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日军想要拔掉这把“尖刀”,国民党顽固派则是眼红这块根据地,经常制造摩擦,斗争非常复杂。
为了建立坚实的抗日根据地,廖海涛与团长陶勇一起率领全团指战员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1939年11月,第一、二支队领导机关合并,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挥,廖海涛升任二支队副司令员。
1940年5月间,日军南甫旅团冈本联队从南京开到湖熟镇驻扎,企图建立据点。为粉碎日军阴谋,廖海涛率领二支队司令部和特务连进驻不远处的戴家边,与敌人展开了战斗,共歼日军中队长以下士兵100余人,缴获步枪60支,机枪2挺,92式步兵炮1门。这是新四军首次从日军手中缴获大炮。廖海涛特作诗一首:“坚持江南抗敌军,日寇惊呼胆寒心。赤山之战缴敌炮,茅山烽火震南京。”
几日后,面对日伪军的报复性扫荡,廖海涛又率部打了场漂亮的突围战。甚至在我军突围后,日军还没发觉。日军还与伪军的“首都警备部队”自相残杀了大半夜。
7月,陈毅、粟裕率领主力部队挺进苏中、苏北建立苏北指挥部。罗忠毅继任重组后的江南指挥部指挥,廖海涛任政委,俩人共同担负起坚持茅山地区抗日斗争的重任。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处境更为艰难。1月下旬到2月底,日伪军出动一万多人轮番扫荡根据地,廖海涛奉命率部暂时撤离茅山,转到太(湖)滆(湖)地区活动。3月,在打退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后,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和江南人民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合编为新四军第6师,谭震林任师长兼政治委员,廖海涛任第6师16旅政委兼苏南抗日根据地军政委员会主任,罗忠毅任旅长。两个月后,廖海涛与罗忠毅率领46团、47团一举收复了茅山抗日根据地。
为掩护机关突围壮烈牺牲
1941年11月28日,苏南根据地各县党政负责干部会议在溧阳县塘马村召开。廖海涛突然发现敌情:日军炮、骑、步兵3000多人与伪军800多人包围了这块区域。当时,以塘马为中心的19个村庄,其总面积不超过20平方公里,在这块区域内,不仅驻扎有16旅旅部、苏南党政机关、茅山四县抗敌总会以及后方医院等,还有在此开会的各县干部,共计1000余人都处于敌人的包围中。
此时,46团、47团均在别处执行任务,廖海涛身边只剩下48团两个营和旅部3个直属连,加上地方武装仅约1000人,不及日伪兵力的三分之一。廖海涛与旅长罗忠毅一起指挥旅直属部队阻击进犯的日军和伪军,掩护地方干部和机关人员撤退,从凌晨到中午打退日伪军十余次进攻,毙伤日伪军三四百名。
廖海涛和罗忠毅互相嘱托先行突围,但两人都秉承着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的信念,坚守阵地,不愿率先撤退突围。在敌人的疯狂进攻中,罗忠毅与廖海涛最后相继中弹,英勇牺牲。廖海涛牺牲时年仅32岁。最终,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他们以牺牲270余人的代价,掩护党政军机关1000多人突破重围,为革命队伍的发展壮大留下了火种。
罗忠毅、廖海涛牺牲后,新四军军部通电全军沉痛悼念:“罗廖两同志,为我党我军之优秀老干部,为党为革命奋斗十余年,忠实、坚定、勇敢、负责,艰苦缔造苏南根据地功绩卓著。罗廖两同志壮烈牺牲,全军一致追悼,昭彰先烈。”
塘马战斗结束后,日军也被廖海涛和罗忠毅的顽强战斗精神所震撼,从附近一个地主家找了两口楠木棺材盛殓了这两位英烈。
廖海涛牺牲后,他的绑腿一直由第二任妻子(同村的游击队员,在对敌斗争中结为伉俪)保存。2000年,廖海涛的女儿廖明娥将它捐赠给抗战馆。这条粗布绑腿所记录的是一位新四军战士在抗战时期的峥嵘岁月。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 李瑜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实力股票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