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偶然刷到一个问题,问的是:东北抗联的一员平凡战士,竟然能获得毛主席亲自签署的烈士证书,这是怎样的荣耀?敢问,这于明智是何等人物?说到抗日战争,咱都习惯了聚焦那些“江湖传说”般的传奇将领,殊不知,在无数默默无闻、深藏功与名的抗联人里,流传着一段段“看了想落泪”的铁骨故事。今天,就想和你唠一唠于明智,从三岔口的书生到抗日烽火中的燃灯者,他的名字,也许没多少人记得,却曾照亮一段黑暗岁月。
说起来,这事儿有点意思。毛主席坐在几万封文件和报告堆里,亲自审签烈士证书,居然点到了于明智。要讲东北抗联的豪杰,柴世荣是个响当当的五军军长,能理解他被“挂档案”。可于明智——啥职务?顶多也就是战士、宣传、文秘,战场上拉得动枪,写得了抗日标语,属于“万能胶型”。可就是这“边角料”似的角色,能让中央最高领袖停下批阅,那背后绝不只是“走个程序”。
得,问题来了。于明智何德何能,能荣登毛主席“深情关注”的榜单?
咱们按年代倒带回头。于明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是“别人家孩子”——成绩拔尖,动静皆宜。会英语,还精通俄语,还能开汽车。“文体两开花”,身边人都知道他是个有理想、有温度的青年。可这时候的他,和抗日还八竿子打不着,顶多也就带着师生街头吼几嗓子、贴俩标语,永远少不了他带头唱《国际歌》那一嗓门。
五卅惨案之后,那股子“救国热情”一下把无数青年燃起来。书生也不再只做做题,上街游行、搞演讲、拉横幅,个顶个的“社会活动家”。作为骨干分子,于明智不但自己冲,还带着老师、学生,连老婆(姜玉芝)都拉进了共产党的地下事业。一家子成了“革命组合套餐”。如果说勇敢是天生的,方案细致、仗义执言却是真本事。从梨树镇传播火种,把校长发展成党员,到转战鸡西、东宁等地,他就跟“党的播种机”似的,看到哪儿的地松动点,就撒点火种。
有趣的地方在这:身份不能暴露,可革命总要“存在感”。好比一个演员,每次换场景都换角色,学校里他是教书先生,课余时间却带学生唱民族歌曲、排抗日节目、送春联、帮贫困孩子掏腰包买药。他做的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你要说哪个环节切了抗联的脉络,都不成立。
然后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环境骤变,形势紧迫。于明智转移、藏身、再冒头,教员身份一层一层剥离,实则每个新岗位都是新的“战壕”。马桥河小学,他“边教书,边革命”,群众需要啥,他就拎包上门。会写字的,顺便帮村民写信;会文案,随手给大家写春联。群众要是饿,工资也能搭进去。对,这就是个贴地气的人民公仆。可谁也没料到,正是如此“低调”,反而成了最大的高调,终于还是身份泄露,被警察逮捕。
警察问——“这抗日可是犯法?”于明智愣是怼得人哑口无言,差点直接给整破防。英雄惜英雄,李延禄横空出现,一纸“威名”加点“斗争手腕”,愣是把他救出来。别以为革命都是“热血大片”,偶尔也得靠点“关系户”啊。
说实话,那时候的东北,风声鹤唳,党地下工作一夜间被日伪扫荡得七零八落。于明智又掉头流亡到饶河,和金文亨、崔石泉们合流,加入了朝族为主的特务营。说多了都是泪。语言不通,专业不对口,人家安排他当炊事员。可热血青年坐不住,端着菜刀都要参军。就冲这份执拗劲儿,领导也得认,果断批准:去,跟着冲吧。东北朝鲜族官兵,夹着陌生汉子,大家明面一句话:“抗日靠本事”,结果一打仗,他还真顶用。
大战虎林,日军突袭。于明智这种“多面手”,既能文宣策反,也能抗枪冲锋,遇到伪军喊话就动情:兄弟,咱不打中国人!结果很多伪军朝天开枪,成了抗联的生动注脚。如果说“胜利者”都写在将帅榜单,那于明智这种,活生生就是抗联底色,苦撑着那一片残垣断壁。
再往后,参加李学福、张文楷打造的游击队,上山下乡,一会儿改编队伍,一会儿打游击,还蹦出“滑雪队”这么高能的玩法。敌进我退、敌退我追,随便一夜滑个两百多里。反正不给日伪军喘气的机会。这帮人打仗跟闹猫捉老鼠似的,反应快,点子野,还带反套路。“你有汽车,我有雪橇”。“你抱团,我来玩‘捉放曹’”。敌我悬殊,胜负却难料。
几番血雨腥风,战友一批批倒下。至张文楷、李学福这些骨干相继牺牲或失联,队伍也一拆再拆,一次次改编。于明智还在,大多时候“打杂”,有活就冲。有段时间,他还能兼顾宣传、策反、文案、联络、炊事、翻译,浑身是戏。有人说,这不是“冤大头”吗?可一想,谁能撑起最寒冷的冬天?还不是这群“零件般”的无名战士。
可命运终归无常。头道林子的血战中,于明智带着几人主动吸引火力,为队伍争出一线生机。弹药打光,子弹耗尽,对方喊话“投降啦”,他怒怼伪大排头子:帮外敌打自己同胞,你还配叫中国人?最终战至一人一枪,全部牺牲。死的时候,年仅三十岁。李学福后来听到噩耗,带头脱帽,向那片洒满血的土地默哀——那,是来自同袍的敬礼。没想到,不久李学福也病故在苏联。
有人说,于明智这人,荣誉最少,苦吃最多。哪怕革命后最讲名份、定级的年头,依旧是“底色工兵”,不求头衔,不抢位置。但这一身泥泞、一颗赤子心,让毛主席看到,拉名单时特意批注“烈士证书”。这种殊荣,一整个东北抗联,只此两人。扪心自问,这“打工人”、这苦力班、这没官当的小兵,不是无名,反成了榜样。
换个角度,时代嘈杂,数据泛滥,人们容易迷信那些大人物、大舞台,可实际上,撑起一段历史、昭示一个民族脊梁的,往往就是无数于明智。就像知乎网友调侃的,“最牛班长未必是将军,但一个兵的贡献,足以改写整场战役。”于明智敢做泥泞中的火种,敢做“打光子弹”的最后一声呐喊。毛主席签证,不是什么行政操作,更像一次精神传递:每一个舍生取义的普通人,也是历史的主人公。
再聊一句题外话。有人说,革命,就是干大事。可我觉得,于明智们的事,是纯粹的“小事”。热一顿饭,救一个病号,写一张春联,策一个伪军,“活着为大家,死了也不亏自己”。毛主席那个签名,不只是荣誉,是真心实意的一句:“你没白活”。缺这样的普通人,哪有后来胜利的“大业”?
这件事,放到今天,或许更加可贵。当大众开始怀念“英雄”的年代,到底该记住谁?是那些名垂青史的统帅,还是在家门口倒下、默默无闻的战士?我更愿意相信,毛主席的签证,就是给千千万万个平凡人的盖章:你献出了青春和生命,历史不会忘记你。
说回于明智,那一副亲笔对联还飘荡在东北老镇的灰砖上:“国难当头,不容我们逍遥自在;民族危机,需我同胞共同解除。横批:还我山河。”当年写在风雪中的字,其实早渗进了民族的血脉。
如果你问我,再有没有第二位于明智,我只能说:有,但他们名字都淹没在大雪和岁月里。毛主席为何为他亲自签发烈士证书?说来说去,浩然正气与点滴小事,终归都是绽放在黑夜的一束光。
你觉得呢?这样一位普通而又伟大的抗日者,值得被怎样铭记?评论区来聊聊,看你是怎么想的。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配资实力股票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