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新能源汽车成为常见的出行工具了,动力电池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关注。
为什么说电池防撞很重要
电池防撞为何重要?我们来看看实际情况和测试就知道。
真实案例上,今年 3 月,贵州高速上一辆新能源车辆 以 101km/h 时速撞上直径 5cm 的铁质支架,异物刺入电池包 2cm 并刺破 4 颗电芯。但得益于多重防护设计,车辆未起火爆炸,这直观展现了电池防撞的重要性。
测试结果上,某款车型的电池包经过连续 3 次高速撞击测试,最大撞击速度超过 50km/h,侵入程度达 50mm,最终实现了 “不漏液、不冒烟、不起火”。
这些情况可不是巧合,而是优秀防撞设计的必然结果。
过去几年,因底部托底、异物撞击导致的电池起火事故时有发生,这些案例让行业意识到了,电池安全的核心防线之一就是防撞结构。
展开剩余74%新国标对于防撞的要求有多高?
2025 年新国标的发布被行业的许多人堪称为 “史上最严”,其中新增的底部撞击测试就是其中之一。
测试要求用 30mm 直径的撞击头,以 150J 能量连续撞击电池底部 3 次,完成后必须无泄漏、无破裂、不起火爆炸。
相比 2020 版标准要求 “热失控前 5 分钟报警”来说,新国标直接将 “不起火、不爆炸” 列为强制性要求了。
从争取逃生时间升级到从源头控制安全。这意味着车企必须重新设计电池包结构,像宁德时代的横纵梁加强结构使抗挤压能力提升,比亚迪 “智慧眼” 系统能提前预警风险等等。
在这些安全升级中,旧材料技术在进步,新材料技术在源源不断冒出。
如经典材料,宝益CR-2050 泡棉能,吸收撞击力,起缓冲保护作用,避免物品受碰撞损坏;可密封缝隙,阻隔空气、水分;还有隔热、隔音效果,在包装、电子、汽车等场景里常用。
新材料,如宝益MPP(聚丙烯微孔发泡材料)。这种材料通过微米级泡孔结构,在电池包内形成缓冲层,既能吸收撞击能量,又能将相邻电芯的温差控制在安全范围。
在一些撞击测试中,MPP 抗冲击缓冲层虽留下凹痕却未变形,有效保护了内部电芯和线路。这种 “刚柔并济” 的特性,让它在未来有极大可能成为新规正式施行后,电池防护的重要选择。
写在最后
电池防撞设计的意义当然远不止于避免事故。当 “不起火、不爆炸” 从宣传语变成强制标准,当创新材料广泛应用,消费者获得的是实实在在的安全感。
新国标将于明年执行给予了企业过渡期,头部企业也早已布局:高强轻质材料开发、吸能缓冲结构设计、防护装甲应用等技术迭代,正在推动整个行业进入 “安全零容忍” 时代。
按照当下情况来看,绿色出行的风正吹遍街巷,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是绿色出行的必然趋势。从法规的升级再到技术的创新,从企业的实践再到材料的突破,每一项进步都在筑牢人民安全的底线。
电池防撞设计的进步,写进国标里的硬性要求,本质都是为了我们在开着新能源,接送孩子上下学,或是载着家人驶向远方时,不必为底盘的一声磕碰揪紧心,不必为电池的安全悬着念,让技术服务人民。
发布于:福建省配资实力股票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